本文讨论主题:如何控制、影响他人?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?
前方高能预警,框架很庞大,内容很丰富,干货满满的,走向成熟系列的压轴之作。请耐心、仔细的阅读...
指导人际关系的底层框架
这个世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。
比如:
直系家庭关系(父母、子女、爷奶、外婆公)
旁系亲戚关系(兄弟姐妹、叔伯舅、婶姑姨、表亲)
社会关系(师生、同学、朋友)
职场关系(老板、领导、同事、下属)
其他如党派、社团、部队、宗教等,虽各有其特点,但大致与职场关系类似。
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与探索,古今中外都很重视,各种学说与理论缤纷喧嚣,不同文化、国家所崇尚的点也不一样。比如中国的“孝”,日本的“忠”,韩国的“义”,欧美的“契约精神”。
春秋有云: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,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指导人际关系的底层框架:
三纲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出自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,脱胎于孔子的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”,将人伦关系进行了明确的主次关系划分,臣子应该以君王为主,子女应该以父亲为主,妻子应该以丈夫为主。这种道德观念很受封建王朝皇帝们的喜爱,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四维:礼、义、廉、耻,被管仲称之为国之四维,"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;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"这是当年那个带领齐国走向辉煌的管仲所主张的观点,在管仲的心中,礼义廉耻直接与国家的兴亡挂钩,不在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观念,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。
五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出自孟子的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“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,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。
八德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。八德是宋人在管仲的礼义廉耻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。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家庭观念就极其重要,往往会形成几百人的超大家族群体,在这样的情况下,为了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,孝悌观念就被人们提出来了。而有家毕然有国,因此宋人又提出忠信的观念。
孝:是孝顺。孝顺父母,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,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。往大了说,可以是对国家尽忠,这也是大“孝”。
悌:是悌敬。是兄弟姊妹之间的,就是兄弟友爱,相互帮助。扩而充之,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,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,相互谦让。
忠:是尽忠。尽忠国家,这是作国民的责任,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。“忠”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。
信:是信用。信用朋友,对朋友言而有信,不可失信用。将来到社会服务时,“言必忠信,行必笃敬”,说出的话,一定要有忠有信,不欺骗他人。所做的事,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,认真去做,绝对不敷衍了事。
礼:是礼节。见到人要有礼貌,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,遵纪守法(也包括礼貌)。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,见到父母要敬礼,见到客人要敬礼。不但表面上要敬礼,心里上更要恭敬,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。
义:是义气。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,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,无论谁有困难,要尽力去帮助,解决问题。对朋友要有道义,大公无私助人为乐,绝无企图之心。(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“哥们义气”,那不是义,那是愚昧而已。)
廉:是廉洁。有廉洁的人,无论见到什么,不起贪求之心,没有想占便宜的心,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。
耻:是羞耻。凡是不合道理的事,违背良心的事情,绝对不做。人若无耻,等于禽兽一样。“耻”也是自尊自重。孔子曰:“知耻近乎勇”,知道错误就去改过,为当所为,不也是勇的表现吗!
(以上摘自百度百科,关于“八德”的解释)
这些道德标准、行为规范,对于儿童、青少年具有很好的教育、启蒙作用,对于未开化的野蛮人也是必要的教育,使其懂规矩、知礼仪、思想行为趋于文明。这些都是我们道德伦理的底层框架,基本上只要你受过教育,不是文盲,这些认知都是深入潜意识的。
那么,知道了这些,奉守了这些,我们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了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理论是死的,而人是活的。
拿“孝”来说,如果父母慈,我们应该“孝”;如果父母“不慈”,我们还应不应该“孝”呢?
拿“忠”来说,如果君贤政明,我们应该“忠”;如果君昏政暗,我们还应不应该“忠”呢?
拿“义”来说,如果你能辩是非、识忠良,相交的朋友是值得你讲义气的;如果你不能辩是非,相交的那些人多为口是心非、附炎趋势之徒,则你的讲义气,别人不但不领情,还把你当做笑柄。
很多时候,当理论与实际相冲突的时候,我们就会纠结、迷茫了。心理也会产生各种问题,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这些“奇葩”的问题。
原因在哪里呢?原因在于你还处于这些框架中,你的思想与认知还局限在这些道德规范、行为准则,你没有跳出这些条条框框,所以你会受它们影响,会纠结迷茫。
你有没有想过古圣先贤(管仲、孔子、朱熹等)为何要推出这些道德规范、行为准则?为什么是这些,而不是别的?他们有什么目的呢?他们是什么人呢?他们的认知与境界是什么水平?他们也是爹生娘养,从小孩子长大的。他们的生平如何?有哪些遭遇?有哪些故事?
人际关系的本质:人与人之间靠什么保持秩序
很多时候,面对各种生活问题、心理问题,之所以看不开、看不透,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局限在某些条条框框,限制了我们的思考与发挥,导致我们会迷茫、纠结、抑郁。
换句话来说,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水平太低,限制了我们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问大家一个问题,除去年龄(辈分)、身份地位(尊卑)、财富多寡、道德伦理、行政法规等因素,人与人之间,还靠什么去保持秩序?
这里所谓的秩序,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,服从与被服从,影响与被影响,依赖与被依赖等关系。
如果你正在思考或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,说明你开始学着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了,说明你开始觉醒了。如果你知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,说明你距离悟道不远矣...
答案是:
认知水平(或者说 成熟度)
高认知的人——控制、影响——低认知的人
成熟度高的人——控制、影响——成熟度低的人
问题的本质在这里,人际关系的本质也在这里,其他各种学说、理论,大都浮于表面,在研究问题的表面,没有触及其本质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
一个事实是,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靠信息、认知的不对称,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控制与影响之关系。保持社会秩序,形成阶级差异。一般来说,年龄越大,学历越高,经验也就越丰富,认知也就越高。这就是大家为什么会尊重长辈,相信权威的原因。
认知水平的三重境界
<低认知>
一般情况下,认知水平低的人,往往不能明辨是非,不了解自己,更谈不上了解别人了。因此,他们往往会人云亦云、盲从、迷信权威。
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普遍的追求高学历、权威认证、证书、资质、身份、地位。因为有了这些,才能让自己更具有可信度、权威性,更好的获得别人的信任与认同。
这些对于低认知的人是很有杀伤性的,因为他们就信这个,没办法。就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教育水平,这个群体占大头。
<中等认知>
而对于那些中等认知的人,对于能够一定程度上可以明辨是非、不太迷信权威的人来说,这一套对他们作用就不大了。他们需要的是真才实学的人,而不是各种权威认证、头衔、身份、地位。
这类人不会盲目崇拜、人云亦云,他们只会崇拜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的人,当然也是认知远大于自己的人。这类人不好忽悠,想俘获他们,除了真才实学,没有别的途径。
现阶段处于信息时代发展中期,人类获取信息、知识的渠道与便捷程度,是过去不能比拟的。当前各类自媒体、公众号横行,各类信息、资讯、知识落英缤纷,各种专家、学者、大师参差不齐。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也是一个知识变现的时代。
君不见罗振宇开通VIP付费时,会员排队缴费,一天获利百万,其跨年夜演讲热度更是直逼苹果发布会;君不见政事堂-顾子明君,坐拥百万粉丝,其有道云笔记的收藏量直逼人民日报...
这里反映出的问题是,人民的觉醒度在不断提高,有一大批认知程度低的人,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,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,向高认知的人学习、取经。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角度来看,这种现象是值得欣慰的、可喜的。
<高认知>
而对于那些高认知的人来说,情况就是反过来的了。一个现实是,先有输入才有输出。根据一万小时定律,当一个人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领域,在其资质与悟性不低的情况下,都是有所感悟、收获、造诣的。然后,根据人性(这里指成就感、认同度、理想、慈悲心、经济效益等),他们大都会选择向外界输出自己的成果(思想、感悟、知识)的。所谓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。不管是古代圣贤、史家、作家,还是当代科学家、作家、大V、教授,他们都是有作书立言,启迪世人,造福世人的动机与倾向,毕竟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。当然,前提是学说与思想比较理性、正确,至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。
相对于低认知、中等认知,高认知的人更不好糊弄、忽悠。因为这类人根本不相信权威,也不会轻易崇拜某人,他们最多是欣赏某人。因为他们明白一个事实——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一个人再伟大,都有他的历史局限性,都不是完人,他的思想与认知大都是具有可取、可学习之处,当然也有其糟粕。他们会以批判性的思维去学习与吸收前人的认知与经验。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认知体系,他们会虚怀若谷,摒弃傲慢与偏见,不断吸收、学习前人的思想与经验,博采广纳,消重去噪,不断丰富、完善自己的思想与认知体系。他们的思想与认知往往比较超前,思想与认知可能不为当下社会所普遍认同,但往往具有前瞻性。他们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灯塔,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启蒙者与奠基石。
人性的三个本质
每个人都很孤独、寂寞
没有安全感,对外界有防御机制
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是小孩子
1. 每个人都很孤独、寂寞
每个人本质上都很孤独、寂寞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这其实还不单单是人,只要是个体,生物、动物,都会感到孤单,当然,也会自私。为何?
因为个体的封闭性。
因为我们都是封闭的个体。这要从生命的起源说起,生命由精子与卵子组成,通过体外(体内)受精,形成受精卵,然后,由一个单细胞,迅速分裂发展成具有各类组织器官的生命体。
在最开始由于大脑未发育成熟,我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,也就是无意识、没有记忆的状态。这种情况一般到五、六岁方可得到改善,因为那时候我们大脑、神经各类组织已经发育完整,具有初步的记忆功能。但一般要到七、八岁才能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,知道自己是谁,自己处于什么认知阶段、能力水平。
尽管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,认知与记忆不具有传承性。但是站在整个人类群体来看,由于人类发明了语言、文字,所以认知与记忆一直传承,并且在不断的更新迭代、修正与完善。正是因为如此,才形成了一幅生生不息、不断更新迭代的人类文明进化史。
因为是封闭的个体,内部与外部世界是隔绝的,我们除了通过五官及触觉来感知外界外,剩下的恐怕就是靠大脑联想了。这种封闭性导致了不易感知其他人的感受、想法,导致了快乐还是悲伤只有自己能够体会、承受,也导致了人的自私自利,以自我为中心,凡是都从自己的利益考虑等特点。
2. 没有安全感,对外界有防御机制
正常的人(动物),对外界都是有防御机制的,这种机制是天生的,是一种出于对自我的保护的机制。对于自我保护主要有两个方面:身体方面,心理(人格)方面。
对于人来说,因为处于文明社会中,一般不用过于担心身体、生命的安全问题。也因此,人的防御机制侧重于后者:心理(人格)的防御,也就是心防。这种保护机制的目的是:免于本体受到心灵上的伤害,比如被人嘲笑,被人侮辱,被人欺骗,被人忽略等等。
一般来说,越是内向的人,心防越重。反过来说亦可:心防越重,也就越内向,也就越不善交际,越对外界感到恐惧(社恐)。(两个词语都是形容一个意思,内向=心防重,由此导致不善交际、社恐问题)
而对于那些外向开朗,善于交际的人来说,他们的心防则愈弱。因为他们了解一个道理,每个人都有心防,根据信任的相互性,如果想要走进对方内心,降低对方心防,首先自己要打开心扉,心理不设防,这样对方才能放松警惕,敞开心扉。这是有效交际的基本逻辑。
那么同样都是人,为什么有的人心防重,有的人心防弱呢?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性呢?
本质上是因为:人的性格不同,性格的不同是因为思想与认知的不同。而思想与认知的不同则是因为:成长环境的不同,接受教育(家庭为主,校园、社会为辅)的不同,经历的不同。
那么这种心防强弱跟什么有关系呢?跟一个人对人性的了解有关系,跟认知的高低有关系。一般来说,对人性越了解,心智越成熟,心防也就越低。
人的最高的境界是没有心防。如果你对人性的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,具有高认知的话。因为当你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时,你会发现心防完全没必要,你可以轻易洞察人心,了解每个人的感受与想法,你了解人的共同悲哀性,也了解每个人的悲哀之处,你会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,你不会在意他们,也不会与他们计较,你会没有情绪、脾气,你会有怜悯心、慈悲心,自然也就没有心防了。
3.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是小孩子
每个人本质上(潜意识里)都是个小孩子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
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小屁孩长大的,不管年龄多大,什么身份地位,只要记忆没有中断,记忆都是持续存在的,他的底层框架、潜意识里还是那个小孩子。
真是这样吗?那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大人呢?我看到的是清高的美女帅哥,我看到的是权威的领导、和蔼的长辈、凶恶的歹徒、奸狡的商人、深沉的艺术家、威严的军人、魅力的明星...
原因有三点:
其一,日常生活中,每个人都有其社会分工,每个人都在从事不同的行业,扮演不同的角色。一般情况下,每个人都会带着不同的面具,根据不同的场合、观众,上演不同的戏...
比如一个50岁的成功人士,在自己的公司里是员工敬仰、依赖的领导,他可以决定每个员工的升迁、工资多寡,每个员工见了他都要打招呼,他要开会、要演讲、要拍板、要签字,他是公司的最高权力的人,在公司、员工面前,他可以权威、深沉,也可以和蔼、可亲。
如果他去参加同行业圈子,或者同城商会,面对同等级别、资产的同行、伙伴、同乡,则是另外一种姿态,另一个面具了。“王哥好,最近生意如何啊,现在经济形势差,业务不好做啊”,“张哥,听说您又中一大标?恭喜啊,以后小弟还多多靠你照顾啊”...
如果他去参加政府工商、行政部门召开的会议,面对行业主管部门,面对市领导,则姿态更低,年龄愈小矣。“李主任,上次的行政处罚实在是冤枉啊,请允许我跟您解释下...”,“刘书记好,您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!啊,您不记得小可了?我是您表兄的隔壁老王的姐姐的表弟啊”...
如果他回到了家里,则是孩子的慈父良师,老婆的达令,父母的孝子、骄傲,兄弟姐妹的好哥哥、好弟弟...
其二,日常生活交际中,由于心防的机制,人们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孩子性,而只会把孩子性、天真烂漫的一面展现给自己信任的人,比如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好友等。
知道这个道理后,你就会发现交际的精髓在于:如何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暴露他的孩子性。
当对方将孩子性一面暴露给你的时候,说明他已经打开心扉,比较信任你了。他会感觉给你交流、相处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。会感觉你有趣、可爱、值得依赖等等。
如何做到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暴露他的孩子性?
1. 需要你先敞开心扉,降低心防
2. 需要你先暴露自己孩子性的一面给对方
这样对方才能降低警惕性与心防,向你敞开心扉,展现他孩子性的一面,天真烂漫的一面。
其三,一个事实是:在心智不成熟的人眼里,每个人都是大人;在心智成熟的人眼里,每个人都是小孩。
怎么理解这句话?意思是如果你目前看谁都是大人,那说明你内心那个小孩还未长大,心智还不成熟,认知水平很低。社交恐惧、心理问题、抑郁想不开,也就很正常了。
有一点要说明的是:当你内心的那个小孩长大后,你是可以选择以小孩子的心理、姿态去生活,也可以以大人的心理、姿态去生活。反之,如果你内心的小孩还未长大,却去以大人的姿态去生活,则会矛盾、纠结、社恐矣。
如何控制、影响他人?如何更好的与人交际、相处?
一、了解指导人际关系的底层框架:
三纲四维五伦八德
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
(尝试跳出这些框架,需要你具有更高的认知)
二、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:人与人之间靠什么保持秩序
高认知——控制、影响——低认知
(认知的三重境界)
三、了解人性的三个本质:
1.每个人都很孤独、寂寞
2.没有安全感,对外界有防御机制
3.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是小孩子
总结来说,想要有较高的情商,需要你有较高的认知。
所以,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社交达人,能够控制、影响别人,一个前提是:
高成熟度、高认知
这是唯一的解,也是本质的解,也是最明智的解。
提升了这些,不但让你轻易摆脱社恐,还可以让你从最不善言辞到游戏人生的“混世魔王”。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方面,则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的学识会增长,你的眼界会开阔,你的修养会提升,你的胸襟会广大,你的才华会横溢.. 这样做,对自己、对家庭、对孩子、对社会,都是必要的,都是功德无量的。
那么如何提升自己,提升自己的成熟度,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呢?
这些我以前的文章都有论述,这里就不再啰嗦,可拓展阅读之:
2. 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悟性
如何更好的与人交际、相处?
1. 需要你认知水平较高,心智较成熟
2. 明白“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小孩子”这一道理
对于第一点,要达到有些难度,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,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、沉淀方可达到。
但是也不要钻牛角尖,第一点暂时达不到也没有关系。在短期内,掌握第二个道理的精髓,也是可以大幅提升你的交际能力,让你更加擅长与人交际、相处。
关于这一点,需要你们要到现实中去观察、求证、确认,看看是不是每个人本质上、潜意识里都是个小孩子?看看每个人是不是都有心防?看看他们是不是平时戴着各种面具?是不是将自己孩子性的一面只展示给自己信任的人?
很多道理,别人说的效果不大,只有自己发现、总结出来,才具有现实意义。
明白了这些之后,你就会明白,想要与别人更好的交际、相处,能够走进别人的内心,与别人交心,让别人喜欢你,感觉与你交流、相交无拘无束,轻松自在的话——
需要你先降低自己的心防,敞开心扉,坦诚对待别人,这样别人才能降低他的心防,向你敞开心扉;
需要你先暴露自己的孩子性,展示自己天真、烂漫的一面,这样别人才能放松警惕,不自觉的暴露他的孩子性,展示他的童心。
有童鞋会说了,我就是那么心防重,放不开怎么办呢?
那是因为你的心智还不成熟,认知水平低,不了解人性,不了解人心,不了解现实,不了解历史,不了解各种暗黑,各种套路,各种阴谋诡计。
有句话叫做“愿你出走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”,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
很多人原本是单纯的少年,但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后,经年累月,大都忘记了初心,放弃了曾经坚守的原则与底线,内心不再纯洁,失去了赤子之心。
而那些经久世事,能够出淤泥而不染,内心永葆一片净土的人,实则难能可贵。对于他们来说,因为拥抱过黑暗,所以才更能了解光明的意义,所以才初心不改,依然追求心中的光明。
所以,这些都是有前提的,心防重,是因为自己太单纯幼稚,认为只有靠建立心防才能保护自己,避免自己被人嘲笑、侮辱、欺负。但是有了心防,又不能够与人交心、交际,这是多么的矛盾啊?!
所以呢,还是要让自己成熟起来,多了解历史,多了解当下。历史、故事看多了,什么阴谋诡计、套路你都能有所了解,别人在你面前耍手段、玩诡计对你来说都是小儿科,你也不屑于此。他们思维与行为对你来说都是可控的,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。在这个前提下,你再装傻卖萌也好,无心防、暴露自己的孩子性也罢,才能保险,做到有的放矢。
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,境界再高的人,也不可能与所有人都能搞好关系,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。何解?两点原因:
①每个人都充满了傲慢与偏见
②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
所以,介于了解大家极端、完美主义的特点,对于交际、交友,还是要随缘的,万事不可强求。不要想着我可以处理好所有的人际关系,可以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;更不要时常纠结于某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。交际的原则是:谈得来的就处,谈不来的就当你不存在了。这个世界这么大、人那么多,谁离开谁不能活呢?
以什么姿态(心态)去生活?
低姿态、接地气、孩子的姿态(心态)
也就是说,尽管你的心智很成熟,很腹黑,很有城府,也不要装深沉,高姿态。如果真的这样,说明你的道行很不够深。
真正境界高的人,都是以小孩子的心态(姿态)去生活,去交际。他们很接地气,很务实,谦虚低调,和蔼可亲,没有架子,脾气,待人接物真诚坦然,洒脱坦荡,充满了孩子气。不信?我想你是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找到很多这样的高人的。
比如,古代先贤管仲、孔子、老子,比如近代文学、思想大家鲁迅,文学、语言大师林语堂,比如当代影视明星葛优、周润发、姜文,比如当代企业家李嘉诚,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等等。
为了方便大家直观理解,感受什么是接地气、孩子气,掌柜的特意挑选其中几位的采访视频,剪辑制作了个视频,请仔细观看体会下。
走向成熟系列到此告一段落,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,感觉本系列内容不错,不要忘了向身边的小伙伴们分享哦。
版权声明
除非另有声明,本站文章皆为掌柜的原创。
欢迎分享转载,注明来源迷途旅店即可。